国内首个开源桌面操作系统"开放麒麟1.0"发布,填补国产操作系统的空白
近日,国内媒体密集报道了国产操作系统迎来的一项重大科技突破,即国内首个开源桌面操作系统"开放麒麟1.0"的正式发布。媒体赞赏这一里程碑式的突破,认为它标志着我国在操作系统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并填补了此前的空白。
然而,对于许多人来说,这样的说法可能令人有些困惑。他们会问,一个开源的操作系统发布为何被视为里程碑和重要突破?为何只有这个操作系统获得了特殊荣誉,而其他国产操作系统并没有获得同等待遇?
事实上,我们需要了解一些操作系统的常识。以往,开源操作系统通常是由国外厂商发布的,他们建立社区,许多开发者共同参与研发,并发布各种基于Linux内核的发行版,如CentOS、Debian、Suse等,这些都是开源且免费的Linux发行版。
其他厂商随后基于这些开源的发行版进行各种修改,推出自己的版本,从而产生了各种衍生版。
目前,国内许多国产操作系统也是采用这种模式,它们多数是在国外开源、免费的发行版基础上进行修改而来,可以称之为"根系统"。
然而,现在的开放麒麟1.0扮演的是CentOS、Debian等发行版的角色,它本身就是一个开源且免费的发行版,是一个"根系统"。
开放麒麟1.0的诞生意味着国内厂商已经完全实现了操作系统组件的自主选择和独立构建,不再依赖国外发行版进行修改,不再受制于人,成为其他操作系统的基础,可以自主发展。
这确实是国内首次出现这种独立的"根系统",填补了以往国内操作系统的空白,因为以前国内操作系统都需要跟随他人的脚步,但今后许多国产操作系统可以直接基于开放麒麟1.0进行修改。因此,可以说它是里程碑式的突破。
可以预见,今后许多操作系统都将基于开放麒麟1.0进行修改,开放麒麟1.0将成为其他操作系统的"根系统",这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也有人表示,媒体报道可能有些夸张,因为在Linux内核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并不算太难,关于这个问题,各人观点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