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安全性引发争议,消除偏见需理性认知
近年来,国内发生了几起新能源汽车自燃事故,引发了网上对于“电动车是否安全”的激烈讨论。一些人不仅对新能源汽车产品的安全性提出了质疑,还故意放大问题,扭曲事实,导致偏见已从网上弥漫至线下。
不久前,一则“大连到烟台的客运轮渡禁止电动汽车登船”的新闻引发广泛关注。据了解,事发轮渡公司为“渤海轮渡”,其客服人员在媒体采访中表示,禁止电动汽车登船主要是考虑到“电动汽车所存在的自燃风险”。
然而,这并非新能源汽车第一次遭受“歧视”。早前就有类似新闻,例如“充电站以安全为由,拒绝为插混车型充电”、“某药企禁止电动汽车在室内停车场停车”等。
那么电动汽车真的容易自燃吗?答案是否定的。
尽管每年新能源汽车发生自燃事故时有发生,但在整体概率上仍属于非常低的安全范围。绝大多数新能源汽车自燃都与发生事故后电池受损有关,或者是因为不规范的充电导致。
早期的新能源汽车在2018年以前的确存在设计不合理导致自燃的情况。然而,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的逐渐成熟,这样的情况已经大幅减少。
对于“新能源”,人们心生抵触可能是因为对“新兴事物”了解不足,再加上一些从业素质较低的媒体故意放大个别事件,导致公众产生焦虑和偏见。部分燃油车车企为了自身利益考量,对新能源汽车进行反向宣传,也是导致偏见的原因之一。
成都新能源汽车产业推广应用促进会秘书长范永军认为:“作为新生事物,人们对电动汽车的认知出现两极分化很正常。燃油汽车与电动汽车都有自燃可能,但燃油车自燃比例远高于电动汽车。人们往往给予新生事物更多好奇与关注,加之对电动汽车了解不足,容易被频繁报道和舆论误导产生偏见。”
至于前文提到的“渡轮禁止电动汽车上船”事件,范秘书长表示这是缺乏常识的表现。许多轮渡航线航程更长,却没有禁止电动汽车。而且新能源汽车出口海外都能运输,几个小时的航程更不应成为阻碍。
生活中还有很多无脑带节奏、无脑敲键盘的例子。例如,很多人一提起“新能源”就认为所有厂家都是为了骗补,但大多数车企还是在脚踏实地好好做产品,才有了中国新能源汽车蓬勃发展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