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顺风车业务在短短不到四个月的时间里发生了两次如此令人惋惜的事件
。
第三,滴滴每次安全事故发生后,官方的回应虽然及时且诚恳,事后也积极整改。但作为掌门人,程维始终没有对外发表过回应,外界也看不到企业内部切实的追责问责,这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企业价值观的缺失。
三、寻找滴滴之外的其他责任者
一方面,警方对第一时间立案的判断是否足够合理。
被害人好友报案称有人现在当有人有生命危险,而线索是当事人乘坐滴滴顺风车,警方是否可以依据“没有车牌号”而拒不立案,是否应该当即与滴滴方面取得联系。
另一方面,技术无罪,人“有罪”。
技术本身是无罪的,根据滴滴的介绍,此前对犯罪嫌疑人做过背景审查未发现犯罪记录,是用其真实的身份证、驾驶证和行驶证信息(含车牌号)在顺风车平台注册并通过审核,在接单前也通过了平台的人脸识别。
但通过证件和历史信息审核的只是一个人的过往,而是人性本身的不确定性,是平台利用审核甚至技术手段都无法保证的。
四、滴滴的整改效果和它的难处
不可否认,网约车服务在近五六年间,为很多人的日常出行提供了便利,每天给成百上千万人提供出行服务,尤其是滴滴,甚至已经成为共享出行的代名词,为人们提供了新的出行方式。
大量的用户也伴随着大量的司机,随着越来越多司机的加入,滴滴平台上的司机素质参差不齐,平台对司机审核严苛也很难避免悲剧发生。
今年5月初,空姐遇害案就让滴滴的顺风车业务陷入了舆论漩涡。
滴滴曾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下线了顺风车的社交功能,并关停一周;5月19日再次上线后,相应暂停了晚上十点到早上六点的顺风车订单,每次订单开始前都要进行人脸识别。
但问题是,滴滴此前对顺风车业务开展的3个多月的整改,目前来看效果似乎并不明显。
滴滴虽然承诺,无论法律上平台是否有责,以及应当承担多少责任,未来平台上发生的所有刑事案件,滴滴都将参照法律规定的人身伤害赔偿标准给予3倍的补偿。
但这并不是震慑不法分子的有效方式,滴滴需要思考的是如何避免其他司机也对乘客做出危险举动。
其实,滴滴还需要得到有关部门的帮助。例如,公安、交通等部门与滴滴平台合作,对网约车、顺风车的司机和车辆进行有效的行程监督,对于偏离目的地可行路线较远的车辆做到及时关注;开通更为有效、直接的求助或报警功能等等。
此外,有关部门也应考虑,对网约车的严管是否会增加顺风车数量的增长,而顺风车相对独立的性质,是否便于平台的监管。
总的来说,滴滴本质是提供交通服务的平台,顺风车只是其中的一种,如何更好地为全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