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顺风车业务在短短不到四个月的时间里发生了两次如此令人惋惜的事件
台作为工具本身并没有对错,使用的人才是促发事件的始作俑者。
然而,就在这样一篇篇爽文背后,无数的读者正在被他人利用情绪。
二、滴滴的责任
平台责任猛于虎,滴滴绝不是法外之地。
在受害人好友收到求救信息的时候,便立刻与滴滴方面取得联系。据@Super_4ong介绍,他曾在15:42到16:42先后7次与滴滴平台联系,询问事件进展,客服回应称“一线客服没有权限,请您耐心等待,您的反馈我们会为您加急标红。”此后数小时,滴滴都没有跟进该事件。
另外,滴滴方面拒绝向受害人好友及家属提供嫌疑人的信息和车辆信息,只是建议对方报警。直到当晚20点滴滴才与警方展开合作,提供了嫌疑人的车牌信息等。
宝贵的救人线索,就这样被拖延了三四个小时。
当然,作为平台,滴滴有保护司机及乘客个人隐私安全的义务。就像滴滴在今天的回应中解释的:“由于平台每天会接到大量他人询问乘客或车主的个人信息的客服电话,而我们无法短时间内核实来电人身份的真实性,也无法确认用户本人是否愿意平台将相关信息给到他人。所以我们无法将乘客和车主任何一方的个人信息给到警方之外的人,希望能获得公众的谅解。我们在接到赵女士亲属电话反馈后建议尽快报警,并在接到警方依法调证的需求后及时提交了相关信息。”
但是,滴滴在被害者好友多次寻求帮助的情况下,完全可以帮助其报警,及时与警方取得沟通,尽快开展救助。
问题的关键还不在这,而是在于滴滴对此次事件的预警和防患严重缺位。
据温州都市报报道称,在事发前一天下午,乐清林女士也曾搭乘过该犯罪嫌疑人的车辆。林女士称,犯罪嫌疑人将其拉至人迹罕至的偏僻处欲行不轨,后趁其不备跑掉。
事后,林女士向滴滴平台投诉,滴滴回应称会展开调查,但直至悲剧发生,都没有任何作为。
滴滴虽然承认了在该车主作案的前一天,接到过另一名顺风车乘客的投诉,但承诺的两小时回复并未做到。这就要讨论,在道歉和承诺之外,滴滴更应该正视自身作为国内最大的网约车平台所背负的责任,也要企业认真反思自身的价值观。
第一,滴滴每天各条业务产生的订单总量超过了2600万,海量的用户数据除了给滴滴带来流量价值,更重要的还是巨大的责任,滴滴作为每一单服务后的既得利益者,也需要为每一位乘客和司机的安全负一定责任。
第二,滴滴一线客服对于用户投诉的态度,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乘客的人身及财产安全。此次,某种程度上来说,客服对林女士投诉的不积极,对被害人好友投诉的拖延等行为,间接导致了悲剧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