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标题为:清理编外人员,优化机构改革,提高行政效能
据澎湃新闻报道,哈尔滨开始清理编外人员。3月20日,哈尔滨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发布消息称,市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将开展编外用人清理规范工作。按照当地公布的《哈尔滨市级机关事业单位编外用人清理规范工作方案》(简称《方案》),编外用人清理规范工作将于3月开始,至6月底结束,分为自查自纠、组织实施和检查督导三个阶段实施。
该消息一经公布便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近期,《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提到了优化机构编制资源配置、地方党政机关人员编制精减工作的要求,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结合实际研究确定。哈尔滨作为首个公布具体方案的城市,其编外用人清理规范工作将对其他城市起到一个示范作用,意义重大。
实际上,各地一直在进行编外人员的清理工作,但是在没有外力驱动的情况下,自查自纠式的清理工作受到各种原因的掣肘,效果难以达到理想。而这次自上而下的机构改革,则释放出明确的信号,清理编外冗员已经势在必行。
从舆论反馈来看,公众对此项改革都持一种积极支持的态度。编外是相对编内而言的,编外人员虽然不占体制内的编制,但是也由财政支付费用,属于财政供养人员。地方财政收入相对稳定,如果机关事业单位不断膨胀,编外人员所占比例过大,就会增加地方政府的负担,造成资源浪费。特别是在财政吃紧的情况下,这种负担就会越来越重。
近年来,政府管理的公共事务和提供的公共服务不断增多,一些机关事业单位为解决编内人员不足的问题,便以招聘编外人员的方式来补充。理论上,编外人员当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在实践中,却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不同于企业招聘,编外人员由财政埋单,一些单位为了遵循“不用白不用”的原则,大量引进编外人员,导致机构问题。问题还在于,人多并不意味力量大。由于缺乏有效监督,编外人员进入机关事业单位,往往会降低行政效能。所谓“三个和尚没水喝”,编内人员指望编外人员,而编外人员由于收入、待遇方面与编内人员差距较大,又没有身份约束,也没有太大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导致人越多事干得越少的情况。
最为公众诟病的,就是“临时工”现象。引进编外人员最多的往往是一些具有执法职能的部门,最让人担心还不是他们人浮于事、尸位素餐,反而他们因为拥有了一些执法权而乱作为,由于伸长过长而越过执法边界。这种情况下,我们常常能听到一句“临时工干的”,编外人员成了规避问责的最好挡箭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清理编外人员,不仅是精兵简政、优化资源配置,也是对行政管理权的一种有力约束。
清理编外人员,是减轻财政负担、提高行政效能的第一步。接下来还要持续推动机构改革,规范机关事业单位的用人管理和机制。据哈尔滨机构编制网消息,截止到2020年11月底,市直机关(含直属参公事业单位)编制总量精简21.5%,市直事业单位编制总量精简36.2%,超额完成三年行动目标。连编制内的名额都需要精简,为什么还有大量的编外人员?这是值得深思的。机关事业单位里,有多少人在混水摸鱼,又有多少岗位是“因人设岗”,应该是下一步改革的重点。